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儒家学说的神秘学,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流行于两汉。“谶”指预言凶吉的隐语,“纬”是通晓儒家学说的方士附会儒家经典的衍生学说。
[15]笏板:官员朝见皇帝时拿在手中的长条形手板,用玉、竹或者象牙制成。用来记录皇帝的意见和自己要奏报的内容。
[16]北庭都护:武则天时期设置的军政机构,管理西域。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山北为北庭都护府范围。治所在庭州。辖区内的游牧民族主要有突骑施等。
[17]突骑施汗国:公元八世纪中,阿史那突厥衰微后的异姓突厥汗国,活动地点在原来的唐朝蒙池都护府领域。突骑施汗国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承认,历代可汗受册封,是唐中央政权下的边疆民族自治政权。开元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前后,突骑施与唐军有一系列比较激烈的军事冲突,张九龄曾经作为宰相起草过一批关于这次冲突的文书。唐朝联合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对突骑施东西夹击,突骑施汗国在这场战争失败后不久灭亡。(薛宗正《突骑施汗国的兴亡》)
[18]通衢大道:通往四面八方的大路。
[19]留后:节度使不在治所时,代理节度使行使权力的职位。
[20]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行政工作。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唐六典》卷一)唐太宗之后,不设尚书令(一种说法是由于唐太宗登基前做过尚书令,于是后来者为避讳便空悬尚书令一职),所以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又称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开府仪同三司,唐代的职官称谓中一般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具体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确定官员的官阶,代表地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荣誉称号,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皇帝对功勋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代文散官的最高等级,从一品。
[21]延恩匦:武则天时,命令铸铜为四个箱子,放置在朝堂之外,接受天下的奏报。东边的箱子叫“延恩”,接受求官的人的自荐;南边的叫“招谏”,欢迎评论朝政得失;西边的叫“伸冤”,供有冤抑的人求告;北边的叫“通玄”,欢迎关于天象、灾变、军事机密献言献策。(《资治通鉴》卷二百三)
[22]墨制:唐代由皇帝下达的公务命令一般称为“制”或者“敕”。制敕产生的主要程序是皇帝授意中书省起草,由门下省审核同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