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了自觉性的城市化理念,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购房,各项政策开始松动,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但是,阵痛已经造成,社会风气难以扭转。华夏也一直承受着这方面的代价。
这个问题,赵无极看到了,而且看得极其深刻,但此时的赵无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么庞大的人口,如果突然涌入城市,城市就根本养不活他们。农民进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经济以及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容纳规模。
不过,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但局部和部分的问题,赵无极的建议也得到了采纳。
由于华夏比历史同期的工程建设更多,赵无极建议在农村实行“以工代赈”制度。以工代赈,华夏也是有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福利,反而带来的是负担。
赈,基本含义是救济。以工代赈,也即没有钱上交时,可以出劳动力来抵应该上交的钱。这是以工代赈的本义,在旧的时代这样做,确实没有错。
但是,新社会的“以工代赈”,理当有另外的意义:即,你们家实在是穷,穷得揭不开锅了,政府直接给你拿钱似乎不好,现在政府给你一个活路,如果你愿意去干,干好活后可以领取相应的薪水,这薪水,等于是赈济你的。
而赵无极以为,这个新的意义,在新社会下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否则,如果按旧时代的意义实行,新社会的新又在哪里呢?或者,在数千年的华夏历史中,这种新的以工代赈也曾实行过,譬如官府让流民修建水利,每天给几碗米之类的。
赵无极的“以工代赈”理念,在系统“方案优化”功能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华夏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遍布城乡的路桥整治,遍布全国的城镇的环境卫生等,都需要由政府主导来推进,而政府在主导之时,专业的问题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打理,但一些非专业的工作,却可以交给就近的农民来打理。
虽然后来的农民工其实也是做的这些事,但那是市场的手段、自发的情形,如果有政府力主推动,既不失为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又为华夏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路径。
赵无极也不是没有想过凤山的经验。凤山经验的推广应该有很好的效果,但前提是市场要激活起来,譬如凤山豆干合作社,完全是打了一个时间差,提前在市场形成了效应与口碑。事实上,在凤山之后,也有很多乡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可是,他们搞的类似机构其效果并不明显,或者小打小闹也行,但要想发大财却难。
此外,像凤山的山珍,其道理也一样。后世的人工木耳产量很大,而且在华夏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